现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65号提案《关于加强“外语+”人才培养 助推“开放活市”战略实施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全面挖掘需求。以核底数、摸需求、找问题、送政策为突破口,深入各区县园区、企事业单位,宣传政策,挖掘需求,牵线搭桥,全市共征集梳理人才项目需求信息626项,包括创业项目需求26项、创新人才需求96项、高校毕业生需求504项。其中,有9家用人单位的13个岗位有外语人才需求:黑龙江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空中管制岗位需求大学英语六级及以上专业人才,机务管理培训、机务质量管理、机务安全管理三个岗位需求民航英语专业人才,黑龙江美佳集团有限公司日语国际贸易岗位需求日语相关专业人才,英语国际贸易岗位需求英语、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黑龙江方鼎安全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需求大学英语六级专业人才,岚桥集团有限公司西班牙语翻译岗位需求西班牙语专业人才,黑龙江优果坊食品有限公司外销员岗位需求外语专业人才,黑龙江长运工业输送设备有限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需求英语、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黑龙江龙盛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员、跟单员岗位需求英语专业人才,黑龙江易达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外贸业务员岗位需求英语、商务英语或贸易专业人才,黑龙江才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育产品策划需求外语专业人才。
二、落实奖励政策。黑龙江外国语职业学院引进的日语外教高田拓获“齐鲁友谊奖”,黑龙江水利职业学院引进的俄语外教巴施娜·卡莉娜、黑龙江外国语职业学院引进的法语外教克劳德获“黑龙江友谊奖”。
三、力促服务升级。打造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引进人才服务窗口,为包括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办理政策咨询等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来黑龙江工作的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办证时间比国家规定时间缩减10个工作日。去年以来,为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外国语职业学院、黑龙江耀华国际学校等高校、培训机构引进的美国、英国、俄罗斯、西班牙、新西兰等18个国家的外语类教学人才办理来华工作许可或延期申请82人次。
针对您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牵线搭桥,推进产教融合
将包括外语人才项目在内的各类人才项目需求信息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打包发布,并向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黑龙江体育学院、黑龙江水利职业学院、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驻黑龙江高校重点推介,一方面,引导高校根据外语人才需求情况,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牵线搭桥。一是“订单式”培养。鼓励高校根据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让用人单位参与制订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实现对口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外语+”人才。二是 “订单式”培训。鼓励有“外语+”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参加高校、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关键语言培训,培训的内容为以关键语言为媒介的商务沟通和技术沟通等。
二、聚焦短板,加强引进培养
目前全市“外语+”人才培养存在不足的原因除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不够完善外,还有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不够过硬、外来“外语+”人才引进不足、本土“外语+”人才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今后将着力补齐短板。
(一)引进方面
1、创新引才机制。在柔性引才方面,通过挂职兼职、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等多种形式,引进和使用外语专业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在市场化引才方面,突出市场驱动力,充分发挥猎头、专家组织、协会、海外人才机构等作用,打造灵活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在亲情引才方面,实施黑龙江籍人士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黑龙江籍人才资源,鼓励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在内的黑龙江籍人才回乡创业创新。
2、拓宽引才渠道。一是突出精准引才。积极对接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三类资源”,探索设立引才联络站。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有针对性地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外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集中的地区和高校、科研院所招才引智,同时也要真诚请进来,主动邀请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来我市交流考察。二是加强活动引才。充分发挥黑龙江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交流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参加第十届“海洽会”、“黑龙江—名校人才直通车”、筹办“技能中国行2018—走进黑龙江”技能展示交流活动。结合重点高校地域分布和我市对区域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继续组织包括有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在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赴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6座城市开展“百企访名校”系列活动,为用人单位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
(二)培养方面
通过一手抓外来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的引进,一手抓本土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的激励培养,坚持“两手抓”,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素养,使人才真正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人才申报千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外专双百计划、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省市首席技师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并按政策给予扶持奖励,努力膨胀高层次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队伍。
三、升级服务,营造优良环境
1、完善升级政策。配合市委组织部,在做好人才环境及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对人才政策体系进行完善升级。从梳理涉才政策、推出黑龙江人才品牌、体现政策公平、重视平台载体建设、强化人才服务水平等方面,在提标准、扩范围、搭平台、强服务上发力,努力打准人才工作痛点,打通人才发展堵点,完善黑龙江人才政策体系。
2、认真落实待遇。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梳理国家、省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拉出未落实或落实不完全事项清单,采取针对性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新认定的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项目,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兑现相关扶持资金。积极为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项目做好跟踪、监管及评估等全过程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提升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立足生态优势,加快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好人才创新发展院和企业发展研究院作用,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
4、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规范人才公寓管理,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在吸引和集聚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人才公寓已达1128套,为引才留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做好各类人才载体建设,为外语教学人才和“外语+”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一流平台。年内力争设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基地,新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家,出台《黑龙江省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设立省市引智推广基地5家左右,市技师工作站5家以上,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一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