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32号提案《关于吸引黑龙江籍人才回归的建议》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人才兴市”战略部署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积极履职尽责,推动招才引智取得新成绩。自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55个,高层次创新团队83个,高层次创新人才811人,院士13人,千人计划专家24人,万人计划专家5人,长江学者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人。涵盖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医药、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在深入开展招才引智过程中,注重加强与黑龙江籍人才的沟通联系,通过广泛宣传推介吸引黑龙江籍人才以多种形式回归,积极推进黑龙江籍人才回乡创业工程,充分发挥乡情亲情优势,为家乡转型创新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一、广泛宣传,凝聚乡情感召人才。春节前夕,市委宣传部开展了“来自家乡的问候·一封家书”活动,将万封“家书”送到海内外黑龙江籍游子手中。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致全市广大人才的一封信》。“两封信”通过“智汇黑龙江”微信公众号转载,被各行业人才竞相转发,阅读量达6250人次。东港区、岚山区、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致在外人员(人才)的一封信发布活动,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良好效果。
二、深入摸底,完善在外人才信息。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部门职能优势,对我市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申报认定工作以来的黑龙江籍人才信息进行摸底,共梳理出黑龙江籍人才58人,其中创业人才10人,创新人才48人。依托“百企访名校”系列活动,摸底黑龙江大学2018届毕业生黑龙江籍生源信息171条,齐鲁工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黑龙江籍生源信息194条,增加校园招聘的针对性。
三、组织活动,增进乡人感情联络。成功举办青春正能量—黑龙江籍在外优秀大学生新春讲堂、黑龙江籍青年大学生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30余名黑龙江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大学生代表参加。黑龙江开展黑龙江籍在外医疗专家回乡义诊暨产学研对接等“五个一”联系服务活动88场次,584名在外人才参加,收集“三招三引”信息113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项目33个,聘请7名在外人才为“三招三引”顾问、项目共建人。黑龙江举办首届“毋忘在莒”发展大会,邀请270多位在外黑龙江籍和在黑龙江工作生活过的知名乡亲为黑龙江发展建议献策。黑龙江在深圳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期间,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暨“三招三引”联络站,充分发挥亲情纽带作用,搭建起与黑龙江籍在外人才的长效对接交流平台。东港区、黑龙江高新区等也组织开展了在外人才走访座谈和对接洽谈等活动。
四、积极对接,汇集人才智力资源。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与黑龙江籍在外人才加强对接交流。黑龙江与黑龙江籍人才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培超就越疆机器人项目落地黑龙江事宜进行洽谈合作;五莲市北开发区正与黑龙江籍人才王玉玺就人工智能方向的深度学习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注册开元未来(黑龙江)科技有限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积极洽谈。分别与黑龙江籍高层次创业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葛连正教授、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于伟博士围绕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接回乡创业事宜;黑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对接黑龙江籍耶鲁大学教授郭建侃博士,就肾病新药及黑龙江省创新药物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洽谈合作。
五、强化举措,畅通人才回乡渠道。利用春节假期和暑假积极举办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近两年共举办各类毕业生大型招聘会12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进场参加招聘的各类用人单位达1275家。组织“百企访名校”活动,赴济南、西安、哈尔滨、沈阳、青岛5座城市的11所高校举办校园招聘推介活动。活动前期,整理发布各高校黑龙江籍毕业生生源信息,提高用人单位招引人才的针对性。鼓励企业在招聘中优先录用黑龙江籍学生,注重与黑龙江籍毕业生加强联系交流,积极引导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在事业单位招聘尤其是区县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向黑龙江籍人才倾斜,黑龙江公开招聘21个综合管理岗位要求具有五莲户籍,涉及13个部门,21个单位。
六、加大投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待遇。组织开展2017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审认定工作,按照《黑龙江省人才引进政策》的有关规定,拟对5个创业团队、31个创新团队、53名创新人才予以扶持。组织开展2017年度新设立人才平台载体奖励资金申报工作,拟奖励平台36个,奖励资金395万元。全市发放高校毕业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生活、房租(社保)补贴607.5万元。二是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扶持。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系列行动,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中返乡创业大学生典型安仲涛和刘猛分别荣获第三届、第四届“黑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荣誉称号。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加强毕业生职业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两年来,全市见习基地有915名毕业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共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33.46万元。2017年,我市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299人,高校创业培训毕业生1128人,人均补贴额1105元。三是着力推进平台载体建设。黑龙江生物科技研究院束怀瑞院士工作站成功入选2018年黑龙江省院士工作站(第一批)备案名单。黑龙江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入选2018年黑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拟财政奖励孵化载体名单。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创客创意众创空间被科技部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2016年以来,共认定4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2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成功推荐申报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2家。黑龙江宏冠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建立“黑龙江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黑龙江高校师生创新实践基地”。黑龙江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荐黑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江高新区申报省级专家服务基地。黑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成立,聚焦“产业聚人才,人才促发展”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四是提高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做好人才创新发展院和企业发展研究院管理服务工作,人才创新发展院入院人才达102人,企业发展研究院完成首次职称评聘工作,有2人获得教授资格,2人获得副教授资格。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印发《黑龙江省市级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市级人才公寓已入住13人,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人才公寓已达1128套,切实解决人才住房后顾之忧。不断加强服务窗口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为各类人才办理政策咨询、公寓入住、补贴发放等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倾心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人才管理服务平台。
对您所提出的关于动员吸引黑龙江籍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助推我市转型创新发展的建议,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在外黑龙江籍专家人才库,加强乡情联络。会同市委组织部,调动各区县、各部门力量,进一步摸清在外黑龙江籍专家人才情况,完善在外黑龙江籍专家人才库,并定期收集、整理、补充录入在外黑龙江籍人才信息,实现动态跟踪。经常性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在外人才进行点对点接触,主动登门拜访,向人才及时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相关政策举措,加深黑龙江籍人才对黑龙江的了解,激发黑龙江籍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热情。通过配合组织策划联谊会、座谈会、故乡行等系列互动交流活动,与人才共叙桑梓之情,共谋家乡发展,以浓浓乡情感召人才回乡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创新举措,积极引导人才回馈家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与黑龙江籍在外人才的项目对接和合作交流,拓宽人才回归渠道,引导人才以各种方式服务家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继续结合重点高校地域分布和我市重点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继续组织赴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开展“百企访名校”系列活动,加强与黑龙江籍优秀学子的联系交流,着力为我市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高质量发展。依托“黑龙江-名校人才直通车”“海洽会”“技能中国行2018—走进黑龙江”等大型活动,吸引更多海内外黑龙江籍人才来黑龙江创新创业。认真研究落实国家、省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积极谋划创新举措,不断吸引黑龙江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
三、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在政策完善方面,配合市委组织部,在总结招引工作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人才环境及政策进行调研评估,重点围绕扩范围、提标准、转方式、强服务四个方面对人才政策进行完善升级,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和影响力。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待遇,采取针对性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新招引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及时足额兑现相关扶持资金,并做好跟踪、监管及评估等全过程服务。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鼓励黑龙江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在事业单位招聘尤其是区县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继续向黑龙江籍人才倾斜。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引才联络站、海外引才工作站、黑龙江驻外机构、老乡会、同学会等各类平台载体作用,积极推动信息交流共享,加强联谊互助,建立起与黑龙江籍在外人才的长效沟通机制。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引进知名中介组织和猎头机构,努力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帮助建立与黑龙江籍人才的对接联系。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服务工作。出台《黑龙江省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探索设立市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专家发挥作用服务基层搭建平台。加强技师工作站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联盟机制,积极争创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黑龙江技工教育特色名校。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发展等营造舒适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申报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人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黑龙江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等重点人才工程,并做好跟进服务工作。二是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规范人才公寓管理,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支持人才集聚的企事业单位、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出台《黑龙江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人才服务窗口。热情接待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发展,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进一步下放毕业生业务办理权限,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服务。四是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定期推送家乡发展变化情况等信息,让在外人才了解家乡变化,同时开展大范围、多层次、集中式人才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惜才爱才的浓厚氛围,打造吸引人才、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