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栏 >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41号提案《关于统筹我市钢铁配套产业管理的提案》的答复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41号提案《关于统筹我市钢铁配套产业管理的提案》的答复

   时间:2019-11-20 21:51

现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341号提案《关于统筹我市钢铁配套产业管理的提案》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招引体系,不断拓宽招引渠道,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引才聚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自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55个,高层次创新团队83个,高层次创新人才811人,院士13人,千人计划专家24人,万人计划专家5人,长江学者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人。涵盖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海洋、滨海旅游、绿色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幸福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一、做好人才需求调查。面向全市发出人才项目需求“征集令”,以全面掌握我市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状况,共征集包括黑龙江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内的各项创新人才项目需求96项,创业人才项目26项,高校毕业生需求504项,并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发布,增强了招引的针对性。

二、依托活动构筑聚才洼地。启动百企访名校活动,先后组织黑龙江钢铁、五征集团、黑龙江港集团有限公司等106家次用人单位赴济南、西安、哈尔滨、沈阳、青岛5座城市的11所高校举办对接推介和校园招聘活动,发布岗位需求1512个,收取简历1206份,达成就业意向372人。组织参加“黑龙江名校人才直通车”清华大学站活动,现场收取简历122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2人。组团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与10名东欧院士专家、20多家经济技术专家组织及机构进行洽谈交流,共对接人才和技术项目60余项,达成交流合作20余项。为聚力打造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举办第二届未来汽车大会暨黑龙江新能源汽车人才与产业峰会,邀请18名千人专家及同级别知名专家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对接交流。

三、积极对接提升招引成效。加强与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对接交流,并作为招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汽车产业、海洋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重点产业与西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接交流,相互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国内一流开放式海上智能装备试验研究基地。围绕海藻产学研合作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进行积极洽谈。组织海汇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五征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领域相关企业赴西南大学智能传动和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对接考察。与航天科技集团国际交流中心军民融合发展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进行广泛对接,推进人才交流、项目合作事宜。

四、筑巢引凤强化平台建设。黑龙江生物科技研究院束怀瑞院士工作站成功入选2018年黑龙江省院士工作站(第一批)备案名单。评选出的15个引进外国(境外)专家项目、7个出国(境)培训项目、3个引智示范推广项目及2个引智示范推广基地获得资助。我市黑龙江亿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新列入省2018年第二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与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等海外机构组织加强沟通联系,加快推进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设,海外引才工作布局初步形成。在深圳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暨“三招三引”联络站,充分发挥亲情纽带作用,搭建起与黑龙江籍在外人才的长效对接交流平台。推荐黑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江高新区申报省级专家服务基地。黑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成立,聚焦“产业聚人才,人才促发展”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五、搞好服务优化招引环境。认真做好人才创新发展院和企业发展研究院管理服务工作,人才创新发展院入院人才达102人,企业发展研究院完成首次职称评聘工作,有2人获得教授资格,2人获得副教授资格。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待遇。组织开展2017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审认定工作,拟对5个创业团队、31个创新团队、53名创新人才予以扶持。组织开展2017年度新设立人才平台载体奖励资金申报工作,拟奖励平台36个,奖励资金395万元。全市发放高校毕业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生活、房租(社保)补贴607.5万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印发《黑龙江省市级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市级人才公寓已入住13人,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人才公寓已达1128套,切实解决人才住房后顾之忧。不断加强服务窗口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为各类人才办理政策咨询、公寓入住、补贴发放等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倾心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人才管理服务平台。

结合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开展钢铁等行业高尖端人才的引进工作与规划,加强与相关学校机构合作等方面的建议,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招引工作力度。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省委、省政府在我市规划建设先进钢铁制造基地的机遇,针对我市钢铁、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环节人才现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努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一是加大企业调研力度。以核底数、摸需求、找问题、送政策为突破口,深入钢铁相关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及时传达人才支撑钢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动态跟踪挖掘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招才引智提供更好指引。二是加大产业对接力度。围绕钢铁上下游产业,协助企业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冶金、机械专业重点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搭建双方沟通交流和合作共赢的桥梁平台,不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大力培育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有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四链衔接”。三是加大活动招引力度。继续结合重点高校地域分布和我市对钢铁等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组织赴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开展“百企访名校”系列活动,着力为我市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钢铁制造及配套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高质量发展。依托“黑龙江-名校人才直通车”“海洽会”“技能中国行2018—走进黑龙江”等大型活动,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来黑龙江创新创业。同时通过在黑龙江举办钢铁产业论坛、大型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等,让更多钢铁等相关产业人才资源汇集黑龙江。

二、进一步加强平台载体建设。通过积极搭台筑巢,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一是加强引才中介机构建设。将“直接引才”与“社会化引才”相结合,通过设立一批海外引才工作站和国内重点城市引才联络站,作为宣传推介黑龙江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窗口和纽带,助推我市人才招引工作。加快建设黑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争引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和猎头机构入园,努力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围绕重点行业领域人才需求,帮助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多方参与引才“大格局”。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科技载体产业导向,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鼓励协助企业推进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钢铁、装备制造相关专业优势较强的院所高校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等。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技师工作站的建设和服务工作。三是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出台《黑龙江省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探索设立市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专家发挥作用服务基层搭建平台。加强技师工作站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联盟机制,积极争创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黑龙江技工教育特色名校。

三、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保障。不断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舒适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力促人才政策升级。配合市委组织部,在总结招引工作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人才环境及政策进行调研评估,重点围绕扩范围、提标准、转方式、强服务四个方面对人才政策进行完善升级。二是积极落实人才待遇。持续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梳理人才政策落实情况,拉出未落实或落实不完全事项清单,采取针对性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新招引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兑现相关扶持资金,并做好跟踪、监管及评估等全过程服务。三是做好人才项目申报。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申报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人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黑龙江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并做好跟进服务工作。四是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规范人才公寓管理,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支持人才集聚的企事业单位、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五是优化管理服务水平。立足生态优势,加快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出台《黑龙江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发挥好人才创新发展院和企业发展研究院作用,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